作者: 陳淑婭;武霈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18 09:58
□記者 陳淑婭 武霈
這個暑期,菏澤迎來一場青年與家鄉的“雙向奔赴”。1366名菏澤籍大學生響應號召,投身“返家鄉”社會實踐活動,在基層一線貢獻青春力量。從機關單位到田間地頭,從社區服務到產業調研,從漢服產業園的直播鏡頭到留守兒童課堂的朗朗書聲,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,也為菏澤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。
他們把青春種在家鄉的土壤里
“在團縣委的暑假實習像一場溫暖的成長之旅。從‘三下鄉’實地調研到協助策劃‘返家鄉’實踐活動,我漸漸讀懂‘服務’二字的份量。”這是在團東明縣委暑期實習的耿旭陽,在基層淬煉后寫下的心得體會。
這個暑假,耿旭陽參與策劃的“返家鄉”活動吸引近百名學子報名。“以前覺得政府工作很宏觀,現在才知道,一場活動的簽到表怎么設計、農產品的直播話術如何調整,都是學問。”說著,他翻開手機相冊:三伏天里,他帶著大學生聯盟成員在黃河灘區走訪,汗水浸透的藍馬甲成了最醒目的青春標識。
同樣在基層淬煉的,還有在東明縣菜園集鎮民政部門暑期實習的王若瑤。“張大爺的病例需要補拍第3頁”“李嬸家的低保證明要重新蓋章……”她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標注著注意事項。這位剛扎根基層的大學生,如今已能熟練解讀政策:“上周走訪時發現一戶遺漏的低保家庭,及時幫他們補辦了手續。”
“在菜園集鎮民政崗的實習中,我觸摸到基層工作的溫度。整理殘疾證材料時,每處信息核對都系著群眾期盼;低保初審走訪,見證政策落地的實效;為留守兒童建檔幫扶,孩子們的笑臉更顯關愛意義。從生澀解讀政策到流利答疑,從臺賬記錄時的手忙腳亂到熟練更新,成長藏在細節里。群眾問題得解的瞬間,讓我懂得民政工作雖瑣碎,卻緊連民生冷暖。這段經歷沉淀的責任,會推著我繼續前行。”王若瑤說。
大學生能把青春種在家鄉的土壤里,背后是團市委精心搭建的實踐網絡。
今年暑期,全市精準匹配1366個實習崗位,其中基層一線占比超70%。在曹縣e裳小鎮,返鄉大學生被分配到不同崗位:有的參與直播帶貨,有的協助數據分析,還有的負責漢服文化推廣。大學生實踐團隊發揮所學,幫當地商戶優化庫存管理、減少滯銷風險,還為商家調整設計方向提供建議,真正做到了學有所用。
在行走中讀懂家鄉的密碼
“對家鄉的漢服產業早有耳聞,親身感受還是十分震驚!”暑假,“青鳥計劃?才聚花都”考察團走進曹縣e裳小鎮,這個曾以演出服聞名的小鎮,讓不少學子“大開眼界”。
曹縣依托電商資源優勢,聚力發展漢服產業,已形成涵蓋原創研發、設計制作、裁剪打版、繡花印花、展演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。目前,曹縣有漢服企業2753家,2024年漢服線上線下總銷售額突破120億元。如今,漢服產業成了當地群眾增收、鄉村振興的引擎,吸引近2萬名大學生返鄉就業、創業。
為落實團省委“青鳥計劃”“返家鄉”工作部署,服務全市“招才引智”大局、加快建設人才友好型城市,暑假期間,團市委聯合市委組織部、市人社局舉辦“青鳥計劃?才聚花都”青年人才菏澤行活動。活動中,學子們走進菏澤各地,全方位感受家鄉的獨特魅力與蓬勃發展態勢。
在曹縣銀香偉業公司和單縣飛翔面粉廠,考察團了解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;在單縣紅色湖西教育基地,學子們懷著崇敬之情瞻仰先烈,從湖西革命史的細節里,深刻領悟紅色精神的內涵與力量;在山東英搏爾電氣有限公司,學生們零距離接觸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生產線,對家鄉的產業升級有了更直觀的認識;在山東手造?創藝菏澤展示體驗中心,學子們體驗非遺與創意產業的融合,領略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藝術魅力。
“過去覺得家鄉只有牡丹和羊肉湯,通過家鄉行活動發現,這里藏著數字經濟、生物醫藥這么多‘隱形冠軍’。”學子們實地感受到家鄉在城市發展、產業升級、鄉村建設、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新成就與新氣象,紛紛表示要做好菏澤的青年推介官,結合專業特長為菏澤發展建言獻策、牽線搭橋,在火熱的實踐中成長成才、書寫青春答卷。
青年與城市脈動同頻
暑期,巨野縣核桃園鎮的直播間里,一場特別的助農直播正在進行。巨野縣大學生聯盟開展的“青耘齊魯?夏耕夢想”直播助農活動中,年輕學子化身“新農人”,用青春語言推介罐子湯、工筆畫等特色產品,講述鄉土故事與文化傳承,拓寬了農產品銷路。
這樣青年與城市同頻共振的“化學反應”,整個暑期都在持續涌現。
在鄆城縣張營街道,2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開展“唱響張營的故事——我為家鄉畫美好”墻繪活動。他們把村民記憶中的老柿樹、追逐的土狗等元素繪上墻面,讓灰墻變成“記憶墻”,留住了鄉愁韻味。
中國人民大學“青年實干家?碩博先鋒隊”選派6名研究生到市直部門和縣區兼職。在團曹縣縣委掛職的碩士生劉雨萌,依托當地“博士小院”等資源,為探索漢服產業創新發展路徑出謀劃策;復旦大學李智慧博士駐點曹縣,深入研究當地從傳統演出服制造向現代漢服產業的轉型脈絡,為鄉村振興提供學術支撐。
團市委聯合多部門發起的“小荷學堂”項目,今年暑期在全市開設40處學堂,招募254名大學生志愿者,服務2000余名留守兒童。志愿者不僅輔導課業,還開設非遺剪紙、黃河文化等特色課程,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成長。
暑期,菏澤駐北京大學“青鳥驛站”站長李志威組織菏澤籍高校優秀畢業生返鄉,開展初高中宣講——分享升學經驗,傳遞責任擔當。“作為驛站站長,我一直以服務家鄉學子、搭建校地橋梁為己任。之前在北京大學,有幸參與‘和菏之美?同袍共澤’漢服進校園活動,讓北大師生感受菏澤漢服文化魅力,我特別自豪。以后,我會繼續發揮‘青鳥驛站’的橋梁紐帶作用,宣傳家鄉政策,引導更多青年反哺菏澤、建設菏澤。”李志威說。
當年輕人用腳步丈量這片土地,用雙手觸摸它的脈動,他們與家鄉的關系就不再是單向付出,而是彼此成就的星辰大海。這個夏天,千百個“耿旭陽”“王若瑤”們的故事印證著:在這場青春與城市的雙向奔赴中,菏澤正用厚重的土地接住年輕的理想,而青年也在用創新的火花,點燃這片古老沃土的新生。